English

行动中的中国青年志愿者

1998-06-1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丰 捷 我有话说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一个志愿献身于社会公益与社会服务事业的青年群体,在神州大地上蓬勃崛起。1993年底,从千里铁道线上开始的2万多名青年志愿者燃起了“冬天里的一团火”。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中最先启动的活动,揭开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帷幕。近日,记者对这一在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行动进行了采访。

“一助一”长期服务计划是共青团组织“学雷锋综合包户”活动在新形势下的深化和发展,它同时也成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1994年3月,团中央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一助一’长期服务计划”的意见》,随之,以“热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活动”、“让青年志愿者走进千家万户,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扶贫济困”等为主题的“一助一”长期服务计划迅速在全国推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8年3月,全国“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已逾177万对(户),提供服务的青年志愿者人数达746万。

人们也许至今仍能记起1995年北京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盛况,但有谁知道,为了确保这次大会的顺利召开,10万名青年志愿者付出了多少辛苦。他们为来自世界五大洲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会议代表提供迎送礼仪、信息咨询、帮助残疾人、课题研究等10个方面的志愿服务,他们被外宾亲切地称作“中国的星星”。1997年10月,第八届全运会在上海举行,它在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设立了专门从事组织志愿者服务的部门——志愿者工作部。7万多名志愿者参加了清理场馆、咨询宣传、迎送礼仪、文明啦啦队等各类服务活动,八运会组委会主任、当时的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说:“志愿服务活动是实实在在进行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志愿服务活动比八运会比赛得金牌更重要,更有意义。”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青年志愿者。近四年来,近百万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抢险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斗争。他们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犹如一座座坚固的堤坝,帮助灾区人民鼓起了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勇气。1994年6月,广西、广东、河南、江西等省发生严重洪涝灾害,这些地区的团组织打出青年志愿者的旗帜,通过招募等方式,把青年志愿者组织起来,投入抢险救灾第一线。广西近10万名青年组成了2100支抗洪救灾青年志愿者突击队;在受灾严重的柳州市,短短两天之内就招募志愿者2000多人,共抢运了价值1000多万元的物资,安全转移群众3000多人。

1997年3月,团中央提出,要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城市公益服务,以社区服务为重点,开展“一助一”长期服务和面向公众的志愿服务,建立网络健全、运转自如的工作机制。由此,青年志愿者行动在新的起点上再掀高潮。北京、上海、南京、张家港等地的青年志愿者依托志愿服务站和服务基地开展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志愿服务;济南市青年志愿者行动形成了拥军优属“一助一”结对服务、助残家教服务、“植活一棵成人树”、“一队一绿地”植绿护绿活动等一系列城市公益服务项目,人们欣喜地发现,周日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已经成为青岛市许多市民双休日生活的一部分。

在丰富多彩的青年志愿者行动中,扶贫开发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从最初的助耕帮困到扫盲与科技文化活动,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到支教扶贫接力计划,千百万青年志愿者以自己的热情、才智和血汗为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亿万农民默默地奉献着。从1995年暑期以来,全国累计已有500多万大中专学生志愿者利用假期深入贫困农村,开展扫盲和科技文化服务;1997年初,团中央、全国青联组织10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服务团”共292名专业人士深入10个国定贫困县,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直接服务对象达55万人次;自1996年9月起,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始实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通过媒体公开招募青年志愿者,并建立了定期轮换制度。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从青年志愿者行动启动之初,以有效的机制保证活动扎实持久地推进就成为行动组织者的指导思想,随着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及各地志愿者组织的建立和完善,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展得更为蓬勃有序。据不完全统计,自1993年底以来,全国参与志愿服务的青年已达7240万人次,提供各项志愿服务31亿小时。目前,全国已建立31个省级青年志愿者协会、738个地市(州)级青年志愿者协会、15018个青年志愿服务站和21569个志愿服务基地,基本形成了以协会、中心、服务站或服务基地、服务队为基本形式的组织网络和较为规范的运行机制,建立起一支堪称世界上最宏大的志愿者队伍。

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展以来,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1997年底,江泽民总书记欣然为青年志愿者行动题字“中国青年志愿者”。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则把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所有这一切,都必将成为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向新的目标迈进的强大动力,也预示着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进程中大有作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